优秀毕业论文专访|夏乾诚:“赋”予自己恒久的热忱

Body
编者按:九层之台,始于累土,四载潜心,方有小成。经教务部公示,我系3位同学获中山大学2023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荣誉。
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炼成的?我系邀请了夏乾诚、周晨璐、陈婧嫣三位同学分享论文写作的历程、心得和经验。

个人简介:夏乾诚,中文系(珠海)2019级本科生。保研至浙江大学文学院(直博),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。爱好骈文、辞赋,对中古历史亦颇感兴趣。毕业论文题为《六朝骈文与赋文体互动关系研究》,指导老师为王治田助理教授。
若你站在中大珠海校区图书馆西座的五楼,向巨大的落地窗外望去,恰好能在海琴六号的缝隙中隐约看到校外一望无际的海面,以及海上缓慢飘动的云。这里是夏乾诚在馆期间时常休息的地方。在四年的本科生活中,图书馆对他来说早已是“家常便饭”。不管是平日的学习还是撰写毕业论文,夏乾诚常常会来到图书馆翻阅有关辞赋或骈文的书籍,当他每每阅读到陆机的《文赋》时,时光似乎又回溯到了高中时代。

01
四年磨一“剑”:毕业论文的诞生
夏乾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正文有70余页,属于大体量的类型,但这并不是在短短一年中完成的。他戏称道:“我的毕业论文是平时作业的‘变本加厉’的结果。”
正如他在论文致谢中所说,大一入学时他就确定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。但当初他还对骈文和赋的区别不甚了解,好奇心驱使着他前往图书馆借阅并认真研读了《六朝骈文研究》乃至千余页的《中华古今骈文通史》,前者论述了赋、书牍、启文等不同文体在六朝的骈化过程,这也为他在毕业论文中研究骈文与赋的互动关系奠定了学识基础。不仅如此,夏乾诚还早早地购买了马积高先生主编的《历代辞赋总汇》第一册,这本书成为他在毕业论文中参考的重要“法宝”。“这册书对唐以前的辞赋收录得特别全”,他带着“安利”的语气说道。

(马积高主编的《历代辞赋总汇》以及其它参考书)
光有学识的输入还远远不够。在后来周建渝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(二)课程中,夏乾诚又结合上课内容及个人兴趣,自主阅读了马先生的《赋史》,并发现了有趣的问题:赋可以细分为骈赋、律赋等,但不带“骈”字的律赋反而更像骈文。
顺着这一思路,他分析几篇赋的文章体式,以探讨骈文、骈赋和律赋的关系。但要对这一关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,则需要更大的篇幅。于是在毕业论文的后半段中,他将这个问题放置在了整个六朝乃至初唐的视域下,并最终提出了自己对于文体正变的思考。
除此以外,他亦多次参加了本科的“大创”项目,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的句法以及唐前女性赋的书写等内容,这些都为他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有效的学术训练和预热。
当然,夏乾诚也认为,即使到了大三再确定研究的方向也并不迟,且不必给自己的论文规定具体的字数,重要的是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钻研、肯下功夫的决心。有了问题意识和探究的兴趣,即便是小一些的选题,也足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。“况且对于本科阶段的写作来说,小一些的选题也更考验功力。”
02
展开论文写作的“画卷”
对于夏乾诚来说,随着研究主题而来的是大量需要分析的文本,但前人已有丰富的编纂成果,这个也给他的论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对此,他主要查阅《历代辞赋总汇》、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两种古籍,并且也会有所侧重地关注赋与骈文的体式、句型。在一篇篇文本的选取、分析中,你似乎能在夏乾诚身上看到一种工匠对艺术品精雕细琢的态度。
当然,在选取作品时,夏乾诚也认为,不仅需要注意名家的作品,还需要将二三流作家们的作品统计出来,前者的风格特征可能会产生创新,从而影响一个时代,而后者的作品可能更加符合某一文体的典型写法。但对名家作品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也需要有所判断。在分析诔文时,他就发现曹植的《文帝诔》是魏晋时期唯一一篇大规模使用非四言句式的诔文,并且这一变体对晋代也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。直到南朝谢庄时,诔文和哀策文中借鉴骈赋格六言句式的变格才逐渐流行起来。
除此之外,也不能够为了方便自己的论述,忽略某些反常的例子。在赋对骈体散文的渗透一章中,他列举了序文、书信等“无韵之笔”只在特定情况下与赋产生形式上的贴合,赋对这些文体的影响力非常有限。对于这些现象,夏乾诚表示:“也应该将它们实事求是地说出来。”
在谈到自己论文的整体特点时,夏乾诚明言,虽然它更偏于形式句法的分析,但在撰写过程中,了解作家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有关的批评史,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。如在分析律赋之前,需要对律赋的历史起源进行理解;而魏晋和南北朝辞赋的形式改变也离不开历史因素的介入。
03
转身,再“起跑”:
毕业论文的再思考与漫谈未来
然而,夏乾诚也意识到自己的论文仍有可改进的空间。由于篇幅过大,毕业论文的绪论起初有些散乱,后来在导师王治田老师的建议下,他不仅重新修改,还添加了示意图,帮助自己理清了论文的思路和结构。“与老师需要尽可能地多沟通,他们总能提出很好的建议。”夏乾诚如是说。

(夏乾诚与王治田老师)
而且毕业论文的完结也并不是一个终点。夏乾诚说,自己的论文还有许多内容没有涉及,这会在未来期间进一步补充;在答辩之后,他也发现论文的结构和讨论对象仍有可以弥合的地方。为此,在与北师大的师生们进行毕业论文交流时,他特意将自己论文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出来,也得到了老师们进一步的建议。在他看来,每一次的交流机会都值得被把握,而论文的修改也是一种常态。

(夏乾诚参加北师大-中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交流会)
不过,夏乾诚并没有准备在读博的初期立刻确定未来具体的科研方向。新的学业阶段依然有不变的地方,那就是多读书,并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。
他计划对魏晋南北朝前后的先秦两汉文学以及唐代辞赋、骈文也进行了解和拓展;但从高中到大学,在夏乾诚身上却有一点发生了改变:随着对赋的了解越来越深,如今的他更喜欢庾信的《哀江南赋》以及江淹的《别赋》、《恨赋》,这些赋的笔法、用词和情感都更加触动他的内心。“我觉得一个文学作品如果蕴含着深厚的情感,也会更加打动人心吧。”
采访、撰文:黎海斌
编辑、排版:林姝彤
初审:王颜玉
审核:朱崇科
审定发布:郑哲